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作为临床危重症之一,是以双肺肺泡浸润和低氧血症急性发作为特征的呼吸衰竭病症 。国际队列研究数据显示,该病死亡率居高不下。
日前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联合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肾内科 、风湿免疫科、影像科等科室成功挽救了一名因罕见病因导致ARDS合并多器官衰竭的患者。
经上海四院医护团队24个昼夜精心诊疗与护理,患者康复出院。日前,她专程来到医院 ,为给予自己第二次生命的医护送上锦旗,表达感激之情 。
3月18日,35岁的陆女士因反复咳嗽气喘1周 ,高热伴呼吸困难两天,被紧急送往上海四院。入院时,陆女士口唇紫绀 ,血氧饱和度仅42%。患者体重达100公斤,加之强直性脊柱炎影响,无法平卧 。CT检查显示 ,其双肺几乎完全变白,被确诊为极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陆女士同时合并心、肝、肾功能不全以及肺动脉高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危及生命。 ”上海四院重症医学科医生宋健介绍,更为棘手的是 ,患者所有病原学检测结果均呈阴性,病因始终成谜 。
面对这一复杂病例,上海四院迅速启动多学科会诊机制。该院副院长 、肾内科主任陈舜杰精准制定肾功能支持方案 ,明确提出“实施反向液体复苏,在容量管理与器官灌注间寻求平衡,每一步操作都要做到精确无误”。
上海四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李兵教授会诊后提出 ,患者并非普通感染,纤支镜检查下未见脓性分泌物,高通量二代测序检测结果全为阴性 ,需高度警惕机化性肺炎 。
经风湿免疫科、影像科、药剂科等多科室专家会诊研讨,最终确诊陆女士所患疾病为免疫异常导致的非感染性重症肺炎这一罕见病因。
明确病因后,上海四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方宗平带领医学团队 ,立即采取阶梯式肺复张策略。在EIT(经胸电阻抗成像)技术的指导下,将PEEP(呼气末正压)逐步滴定至20厘米水柱,快速改善患者氧合状况的同时,有效避免了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 。
鉴于陆女士因肥胖与脊柱炎引发气道梗阻 ,医护人员每小时为其调整体位,使用枕头垫高肩胛骨,悉心守护着她的每一次呼吸。与此同时 ,医学团队针对免疫调节展开精准治疗:甲泼尼龙剂量从40毫升迅速增加至200毫升;丙种球蛋白以每日20克的剂量,连续输注4天;通过补充鱼油等方式进行营养支持,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治疗第5天 ,陆女士的氧合指数奇迹般回升,胸片上原本大面积的“白肺”开始显现生机。
在方宗平主任的指导下,医疗团队引入eCASH理念(早期舒适化镇痛镇静与人文关怀) ,开创“清醒康复”新模式 。采用精准镇痛技术,将镇静药物剂量严格控制在最低必要水平,使陆女士在治疗过程中能够保持清醒状态 ,配合康复治疗。
在陆女士住院的24天里,上海四院医护团队不仅凭借精湛医术挽救生命,更以温情抚慰患者心灵。因陆女士无法言语,护士每日手写沟通卡片 ,上面写着“今天呼吸机参数又下调了,加油! ”“您爱人说孩子画了全家福等您回家”等暖心话语 。当陆女士拔管后第一次写下“谢谢”二字时,整个病房为之动容。
方宗平介绍 ,机化性肺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肺炎,并非由细菌或病毒直接感染所致,而是肺部炎症后愈合异常的表现。当肺部受损后 ,本该被清除的炎性物质未能被吸收,反而形成类似疤痕组织的肉芽,堵塞肺泡(气体交换的小气囊) ,进而引发呼吸困难 。
机化性肺炎初期常表现为干咳 、低热、乏力等症状,极易被误诊为普通感冒。随着病情发展,患者会出现持续加重的气短症状、指脉氧下降 ,CT检查可见“云雾状阴影 ”。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 、长期接触粉尘或化学物质人群属于高危群体,建议定期进行肺部CT筛查,若出现不明原因气短症状,应尽早就医 ,同时避免盲目滥用抗生素 。”方宗平提醒,久咳不愈切勿轻视,精准检查至关重要。陆女士的救治案例给我们敲响警钟:肥胖是众多慢性病的诱因 ,维持健康体重需从日常生活点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