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客 5 月 4 日消息 ,4 月 25 日,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技术专业委员会在 2025 中国翻译协会年会上发布《翻译行业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指南(2025)》。

我国发布首部生成式 AI 翻译应用指南,为行业提供系统指导  第1张

▲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技术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华树教授发布指南(图源中国翻译协会)

中国翻译协会称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持续突破,其在语言处理领域的应用正深刻重塑翻译行业格局 。《指南》应运而生,参考了国家和国际相关规范 ,聚焦场景应用 、能力升级、技术伦理、质量管控四大维度,明确十个关键应用领域,包括理念重构、场景适配 、能力筑基、知识赋能、提示工程 、知情授权、责任界定、伦理锚定 、质量管控和人文坚守 ,着力破解效率与质量、创新与风险、技术与人文三大核心矛盾,为行业提供系统指导。

在效率与质量方面,《指南》倡导以人为核心 、技术赋能 ,推动人工智能从“辅助工具”向“智能协作 ”转型。通过定制译前准备、智能译中输出、便捷译后优化,实现文本分析 、语料挖掘、资料整合等功能协同,并融合实时互译、术语统一、风格迁移 、语义关联、智能润色、自动校对 、智能排版 ,构建任务分解到质量评估的全流程解决方案。

在创新应用方面,《指南》指出,生成式 AI 在翻译中的核心优势在于知识的整合、生成与应用能力 。通过多语种、多领域数据资源构建结构化翻译知识体系,推动形成可持续演化的知识库 ,提升译员知识获取与再利用效率,构建未来导向的增强型翻译知识生态。

在风险管控方面,《指南》强调伦理治理与质量控制双管齐下 ,确保技术负责任地应用。具体包括:使用前须获得客户知情授权;译中明确人机角色与责任;识别原文伦理敏感内容,强化技术使用中的伦理意识;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等法规,确保数据合规 、安全可追溯 ,保护隐私与商业机密 。

在技术应用与人文价值方面,《指南》特别强调“人文坚守”,指出译者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思考力、批判力与文化洞察。译者应在技术发展中保持理性 ,做到“善用而不依赖”,坚持“技术为用、人为本”,在协同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承担起文化阐释与多元语境建构的责任。

极客注意到,针对 AI 对翻译人才的影响,《指南》强调译者应提升语言理解 、表达、翻译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不断更新知识 ,借助技术提升素养 。尽管低端翻译可能被替代,高水平翻译仍需人类的文化理解与创造力

内容来自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