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鹏丨立夏:万物并秀	,送春迎夏  第1张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夏 ,表示夏季之始 。“立”是“开始 ”“到来”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云:“立,建始也”,并曰:“立夏 ,四月节。立字解见春 。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可知 ,立夏俗称四月节,夏是长大的意思,世间万物到立夏这个时候都会长大。

在天文学上,立夏于每年阳历5月5日至7日交节 ,太阳运行到黄经45度,夜晚北斗星的斗柄指向天巳位,古人称为巽的方向 ,即东南方 。《历书》曰:“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 ,故名立夏也。”《孝经纬》云:“谷雨后十五日,斗指巽,为立夏。物至此时 ,皆假大也 。”

立夏,是告别春天、迎来夏日的转折点,是标示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立夏后 ,日照增加,温度逐渐升高,雷雨增多,万物进入茁壮成长阶段。古人将每一节气划分为三候 ,五日为一候。立夏三候分别是:初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 ,王瓜生 。随着温度升高,阳气渐长,蝼蛄开始鸣叫 ,蚯蚓也渐渐从地里爬出来,而华北特产的药用爬藤植物王瓜也在这一时节快速攀爬生长。

“欲知春与夏,仲吕启朱明。蚯蚓谁教出 ,王菰自合生 。帘蚕呈茧样,林鸟哺雏声。渐觉云峰好,徐徐带雨行。 ”唐人元稹的《咏廿四气诗·立夏四月节》就生动描写了立夏时节的景物 。

程鹏丨立夏:万物并秀,送春迎夏  第2张

古人举行各种迎夏典礼,迎接夏天的到来

立夏早在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被确立为节气。作为夏季的开端,立夏一直深受人们重视。立夏日 ,古人举行各种迎夏典礼,迎接夏天的到来 。

《礼记》云:“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 ,夕月以夕。”古代的君王,在四时八节各有礼制,均为国之大典 。冬至祭天于南郊;夏至祭地于北郊;春分朝日于东郊;秋分夕月于西郊。四时亦有迎气之礼 ,即:立春,迎春祀青帝于东郊。立夏,迎夏祀赤帝于南郊。立秋 ,迎秋祀白帝于西郊 。立冬,迎冬祀黑帝于北郊。帝王的迎夏仪典,以岁序配五行 ,以人礼合天时,极为隆重。

《礼记·月令》云:“天子居明堂左个,乘朱路,驾赤马 ,载赤旗,衣朱衣,服赤玉 ,食菽与鸡,其器高以粗 。是月也,以立夏。先立夏三日 ,大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夏,盛德在火。’天子乃齐 。立夏之曰,天子亲帅三公 、九卿、大夫以迎夏于南郊。还反 ,行赏,封诸侯,庆赐遂行 ,无不欣说。”《后汉书·祭祀中》载:“立夏之日,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融 。车旗服饰皆赤。歌《朱明》,八佾舞《云翘》之舞。 ”

从这些古籍文献中 ,可以得知:立夏当日,天子亲率公卿大夫到南郊迎夏 。不仅身着朱色礼服,佩带朱色玉饰 ,还乘坐赤色马匹和朱红色的车舆,连车旗也是朱红色的。这种迎气仪式,依从时令 ,根据夏季时令火德盛行的性质,仪式中的礼服、配饰 、车马、旗帜都是朱红色的。这种朱赤基调的迎夏仪式,反映了先民顺天应时的天人信仰。

唐宋时期 ,岳镇海渎之祀也与四时联系起来 。《旧唐书》载:“五岳、四镇 、四海、四渎,年别一祭,各以五郊迎气日祭之。……其牲皆用太牢 ,笾、豆各四。祀官以当界都督刺史充 。”《宋史》则记载:“立夏日祀南岳衡山于衡州,南镇会稽山于越州,南海于广州,江渎于成都府。”这些隆重而繁复的礼仪 ,不仅反映了古人的世界观,也体现出对立夏这一节气的重视。

程鹏丨立夏:万物并秀	,送春迎夏  第3张
老树画画笔下的二十四节气之立夏

立夏非常适宜农作物播种和生长,田间劳作日益繁忙

立夏时节,温度升高 ,漫山遍野,草木茂盛葱郁,一片生机勃勃 、绿意盎然的景象 。

明代高濂所撰《遵生八笺》一书中曰:“孟夏之日 ,天地始交,万物并秀。” 对于以农耕为主的中国人来说,立夏是重要的时间节点 ,是农民安排农事生产的重要参照物。因此,在各地诞生了许多与立夏相关的农事谚语 。

当然,我国幅员辽阔,同一节气 ,不同的地区气温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别,相应的农事活动和农谚也有较大差异,但是无论江南还是华北 ,农民朋友都有自己要着手忙碌的农事作业,也都有着对五谷丰登的美好期望。

立夏气温升高,降水增多 ,非常适宜农作物的播种和生长,因此,田间劳作也日益繁忙。一些相关的农谚如“立夏前后 ,种瓜点豆 ”“立夏芝麻小满谷”“立夏种麻,七股八杈”“季节到立夏,先种黍子后种麻 ”“清明秫秫谷雨花 ,立夏前后栽地瓜”等,反映了立夏前后可以栽种的农作物繁多,所以有“立夏乱种田”的农谚 。

除了播种,此时农作物的管理也非常重要。温暖湿润的天气 ,不仅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也让杂草长得越来越快,所以除草也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任务。故民间有“立夏三天遍地锄 ”的说法。还有此时昆虫生长繁殖较多 ,病虫灾害的防治也必不可少 。所以又有“小麦开花虫长大,消灭幼虫于立夏”的农谚。

立夏前后,华北、西北等地气温回升很快 ,但降水不多,天气干燥和土壤干旱严重影响作物生长,所以适时灌水抗旱也是立夏时节的重要农事 ,故民间有“立夏麦咧嘴,不能缺了水”之说。

此外,民间还常以立夏的阴晴测一年的收成 ,认为立夏有雨则庄稼长势好,就会有好收成,故民谚有“立夏不下,旱到麦罢 ”、“立夏不下雨 ,犁耙高挂起”、“立夏无雨,碓头无米”之说 。其实,立夏时节 ,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 ,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上半年的收成皆由此时的生长状况而定,故有“立夏看夏 ”之说。

唐宋时期就有皇帝立夏赐冰的习俗 ,老百姓在这一天则喜喝冰饮

立夏之后,天气开始炎热,在没有空调 、冰箱的古代 ,人们很早就学会了将冰块冬藏夏用,不仅可以用作降温消暑,还可以制作冷饮冷食。然而古代采冰、制冰、运冰 、藏冰耗时费力且条件苛刻,只有朝廷和达官显贵可以做到 ,所以夏日之冰也成为珍贵之物,朝廷往往在夏日以冰颁赐官员 。

据《周礼·天官·凌人》记载:“夏颁冰,掌事。”郑玄注:“暑气盛 ,王以冰颁赐,则主为之。”可见早在周朝之时,已有赐冰的制度 。而随着岁时的演进 ,“赐冰”逐渐成为立夏之日的一种习俗。唐宋时期,就有皇帝立夏赐冰的习俗。韦应物《夏冰歌》云:“九天含露未销铄,阊阖初开赐贵人 。 ”北宋史学家刘攽《末伏》诗曰:“每岁长安犹暑热 ,内官相属赐冰回。”明人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也记载:“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可见在明代,在立夏日挖出冬天窖存的冰块分赐给文武官员已经成为一项传统。清代 ,朝廷赐冰则是通过印发冰票的方式,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记载:“京师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各衙门例有赐冰 。届时由工部颁给冰票 ,自行领取,多寡不同,各有等差。 ”

在民间 ,唐代已经出现私家藏冰的“冰商”,他们自己挖冰窖冰井来藏冰,等到夏日再拿来售卖 ,但价格昂贵,正如《云仙杂记》所云“长安冰雪,至夏则价等金璧” ,可见远非普通百姓可以享受之物。宋明之际,私人藏冰渐多,并出现冰饮 。《帝京景物略》载云:“立夏日启冰……编氓(指老百姓)得卖买 ,手二铜盏叠之,其生磕,曰‘冰盏’。 ”可见老百姓虽然没有实现“冰块自由”,但在立夏日这天已有喝冰饮的习俗。清人让廉的《春明岁时琐记》也记载:“(立夏日)市中敲铜盏卖梅汤者 ,与卖西瓜者铿聒远近 。”炎炎夏日,来一杯冰凉的饮品,可以说是这一时节最好的享受。

程鹏丨立夏:万物并秀,送春迎夏  第4张
敦煌二十四节气壁纸之立夏

春夏之交,人们饯春尝新 ,又为即将到来的炎夏养精蓄锐

作为春夏之交的节气,立夏“迎夏之首,末春之垂 ” ,别名“春尽日”。人们感念春光消逝,未免有惜春的伤感,故备酒食为春送行 ,名为饯春 。

吴藕汀《立夏》诗云:“无可奈何春去也,且将樱笋饯春归。”立夏送走春天,又迎来夏季,这一时节是许多动植物长大成熟的季节 ,所以许多地方还有尝新的节日活动。如苏州有“立夏见三新 ”之谚,三新为樱桃、青梅、麦子,人们先用这三新来祭祖 ,然后分而尝食 。在无锡等地,有“立夏尝三鲜”的习俗,三鲜又分地三鲜 、树三鲜、水三鲜。在常熟 ,尝新食材更为丰盛,有“九荤十三素”之说,九荤为鲫、咸蛋 、螺鰤等;十三素包括樱桃、梅子、麦蚕 、笋、蚕豆等蔬菜水果。杭州人立夏则有吃“三烧、五腊、九时新”的习俗。三烧指烧饼 、烧鹅、烧酒 。五腊指黄鱼、腊肉 、盐蛋、海狮、清明狗。九时新指樱桃 、梅子、鲥鱼、蚕豆 、苋菜、黄豆笋、玫瑰花 、乌饭糕、莴苣笋。

在上海 ,人们在立夏日也会食用樱桃、蚕豆等时令食品 。清代乾隆年间流传下来的《崇沙竹枝词一百首》中,就有这样的描写:“樱珠梅子乍含酸,立夏轻风麦秀寒。觅得螺蛳青壳蛋 ,摊粞寒豆共盘餐。 ”就描绘了立夏时节,崇明人民喜欢吃的多种时令美食 。此外,上海人民还喜欢在立夏日吃草头饼,记录清代上海风俗的《沪城岁时衢歌》中说:“立夏日 ,赶农时,迎“立夏”,剪野菜 ,有所谓草子头者;磨末作粞,入草子头煎之,味甚香脆 ,名‘摊粞’。”清人秦荣光的《上海县竹枝词》中有云:“麦蚕吃罢吃摊粞,一味金花菜割畦。 ”

江浙一带还有吃立夏饭的习俗,杭州一般是吃用乌饭树叶煮糯米做成的“乌米饭” ,宁波一带则吃用赤豆、黄豆 、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的“五色饭” 。而在北方许多地区在正是小麦登场的时候,所以会有制作与食用面食的习俗,意在庆祝小麦丰收。如有些地区会制作夏饼或面饼。老北京在立夏时讲究吃面 ,有“入夏面,新上天 ”的俗谚,还有用清明柳穿的面点,煎作小儿食品 ,谓之“宜夏” 。

此外,一些地区还有立夏喝“驻色酒”的习俗,此酒是将李子榨汁混入酒中而成 ,相传有养颜 、开胃、解暑之功效,深受女性喜爱。明代陶宗仪所著的《说郛》卷三一引元无名氏《玄池说林》:“立夏日,俗尚啖李 ,时人语曰:‘立夏得食李,能令颜色美。’故是日妇女作李会,取李汁和酒饮之 ,谓之驻色酒。 ”据《蒲松龄著作佚存·驻色酒》记载,古代齐鲁地区的妇女就有立夏饮“驻色酒”之习俗 。

立夏时节,许多地方有饮立夏茶的习俗。

江浙地区的立夏茶 ,又称“七家茶”,相传源于宋朝,据《梦梁录》等文献记载,当时南宋都城临安的居民每逢佳节或有新搬迁来的居民 ,邻里间会有赠茶或齐聚饮茶的风俗。明代杭州文人田汝成的《熙朝乐事》一书中记载:“立夏之日,人家各烹新茶,配以诸色细果 ,餽送亲戚比邻,谓之七家茶 。 ”清人陈灿的诗句:“钱塘立夏斗纷华,忙煞青帘卖酒家。腊窖开生邀客饮 ,不须更吃七家茶。”也提到了杭州立夏日饮“七家茶”的习俗 。

立夏饮“七家茶”不仅可以让邻里关系更加和睦,而且据说有预防疰夏之功效。钱思元的《吴门补乘》一书中就有“立夏饮七家茶,免疰夏 ”之说。江西一带也有立夏饮茶的习俗 ,并有“不饮立夏茶,一夏苦难缠”的说法 。而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的白族在立夏时也有喝立夏茶的习俗,并从立夏开始一直持续整个夏季。这种风味独特且具有保健功能的茶饮 ,是白族民众在炎热夏季提神补气、防病治病的良方。

各地立夏食俗虽然有所差异,但都寄托了人们的美好心愿 。春夏之交,人们惜春饯春,迎夏尝新 ,用新鲜的时令蔬菜水果满足口腹之欲。同时,人们又为即将到来的炎热夏季做准备,以形补形 ,养精蓄锐,希望可以平安度过炎夏,所以才会有立夏日“吃蛋拄心 ,吃笋拄腿,吃豆拄眼”的说法。

程鹏丨立夏:万物并秀	,送春迎夏  第5张
恽寿平笔下的樱桃

以挂蛋 、秤人等习俗,祈愿在未来繁忙的劳作中身体康健

立夏吃蛋也是这一节气重要的习俗,俗谚“立夏吃蛋 ,石头都踩烂 ”,是说立夏时吃蛋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疰夏。随着炎热夏季的到来,人们会有疲劳乏力、厌食消瘦等症状,俗称“疰夏” 。小孩子更容易疰夏 ,所以人们会在立夏日,将煮好的鸡蛋用冷水浸上数分钟后套上编织好的丝网袋,挂于孩子颈上 ,以祈求孩子在夏季健康成长。俗谚有云“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立夏胸挂蛋,孩子保平安 ”。

胸前挂上蛋的孩子们还会三三两两围在一起玩“斗蛋” 。蛋有两端 ,尖者为头,圆者为尾。斗蛋时蛋头斗蛋头,蛋尾击蛋尾。一个一个斗过去 ,破者认输,最后决出胜负 。蛋头胜者为第一,蛋称大王;蛋尾胜者为第二 ,蛋称小王或二王。

此外,立夏还有“秤人”的习俗,相传立夏过秤可免疰夏不消瘦。秦荣光的竹枝词中描写立夏风俗之句“立夏称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 ” ,就生动描绘了这一习俗 。古时尚未有今日之体重秤,需要在横梁上挂一杆大秤,大人双手拉住秤钩 、两足悬空秤体重;孩童则坐在箩筐内秤体重。若体重增加 ,则称“发福”,体重减轻,则谓“消肉”。

这些有趣的习俗 ,反映了人们对平安度过夏季的期望 。春夏之交的立夏节气,可以说是一个“阈限期 ”,无论是古时的迎夏仪式 ,还是流传至今的饯春尝新之俗,都是为了让人们顺利过渡到夏季。在这万物茁壮成长的时节,人们通过各种仪式和习俗 ,祈愿在未来繁忙的劳作中可以身体康健。立夏阳气高涨,消息卦为乾卦,象征着纯粹的阳和健,表明兴盛强健。“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当此疫情肆虐之际,我们坚定信念,自强不息 ,相信必能克服困难,消除灾难。

内容来自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