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履者行远》:以写作承受生命之思	,守护背包里的星光  第1张

日前由东方出版中心主办的读者开放日暨“背包里的星光”:《轻履者行远》新书分享会在中版书房举行。这场活动不仅是一次书籍的发布,更是一场关于生命、勇气与爱的深刻对话,吸引了众多文学爱好者 、读者及业界嘉宾的参与。

《轻履者行远》是西安财经大学青年教师高煜的自传体小说 ,记录了她从乳腺癌确诊到生命最后三年的历程 。这部作品是高煜用惊人的意志力与命运展开对话的见证。书中既有“生为飞蛾,若是不敢扑火,这宿命凭什么壮阔 ”的铿锵宣言 ,也不乏对亲情羁绊、教育理想的细腻剖白。正是这些真挚的文字,展现了高煜在困境中坚守生命、热爱生活的勇气与力量,引发了文学界与读者的深切共鸣 。

《轻履者行远》:以写作承受生命之思,守护背包里的星光  第2张

活动现场,作家简平 、上海大学陈晓兰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文贵良教授、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孙晶教授等嘉宾纷纷发表感言 ,分享他们对《轻履者行远》的深刻阅读体验,并从各自的视角出发,探讨了生命 、文学、教育与爱的多重意义。

复旦大学哲学社科科学领域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思和特别为本书作序。在序言中,陈思和教授写道:“从高煜最后的三年生命轨迹里可以清晰地看到 ,她是有意识地‘向死而生’,即已经获知了命运终结,她仍要奋起抗争 ,要放大生命‘活着’的每一天的时间内涵,用‘死’来激活生命内在的活力 。”他认为,这每一步的挣扎与奋力 ,都是极其艰难且无比英雄的,令人钦佩。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 、新媒体艺术学院副院长孙晶回顾了选题立项的缘起。她表示,第一次看到《轻履者行远》这个书名时 ,便被深深打动 。“什么是轻?什么是重?”这一命题贯穿整个人生,而本书则用温柔而坚定的文字,回应了这个充满哲理的思考。孙晶指出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个人生命的书写,更像是一面镜子,反射出我们每个人如何看待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她希望,通过这本书 ,更多人能够获得思索的力量与前行的勇气 。

作家简平在发言中谈到,这不仅是一部个人生命经验的记录,更是一种由“小我 ”迈向“大我”的精神旅程。简平表示 ,作者并未将重病作为写作的终点,而是将其作为起点,去探寻如何“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作为同样经历过癌症的患者 ,简平坦言,在阅读过程中,许多情节深深触动了他。他在书中看到了作者对人生持续的热爱 ,并感受到了一股强烈的生命力 。

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荣休)、博士生导师陈晓兰从女性的角度对《轻履者行远》进行了解读。她表示,这部半自传体小说,是以孩子的立场创作的一部成长小说 ,也是一部教育小说。所谓“轻履者行远 ”,是作者在32年的短暂人生中,以健康、快乐 、生命为代价获得的启示 。作为母亲和长期从事文学教育的学者,陈晓兰更进一步追问道 ,“她为什么过早地离开,她那么热爱生命、眷恋人世,有一万个不舍、不甘。我们作为父母和教育工作者 ,需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以孩子、学生的视角看看一个孩子的成长历程 、感同身受地体会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孩子们所经历的一切,以孩子的眼光审视我们成人。我们习以为常的理所当然、被我们忽略、无视的细节可能在孩子们那里就是大事 ,就会给他们增加沉重的精神负担,成人们的粗心大意可能就会使孩子们的人生轨迹拐了个大弯 。”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文贵良也分享了他的读书感受,他称《轻履者行远》为“一本关于勇气的书”。他指出 ,作者在面对疾病的终极考验时,展现出了无比的勇气与坚持,这份勇气与精神也从书中传递给了每一位读者。文教授还提到 ,这本书同时也是一部“警惕之书 ” 。它让我们重新思考,在现代社会中,奋斗与拼搏是否已成为绝对的价值,还是我们应当更深刻地思考“如何生活”而不仅仅是“如何成功”。

在活动的最后 ,作者高煜的母亲马琳女士也发表了动情的讲话。她回忆道,高煜临终时曾说:“书出版了才算真正活过 。 ”作为女儿的守望者,马琳女士不仅整理了这本书 ,还完成了女儿的遗愿。她用自己的力量,将一位母亲无尽的爱与坚持,传递给了所有读者。

此次新书分享会是东方出版中心为迎接第30个世界读书日精心策划的主题活动之一 ,也是东方出版中心读者开放日的重要环节。在这场跨越时空的智识对话中,读者们不仅与编辑、嘉宾共同见证文字的力量,更通过签到赠礼、参观导览 、互动交流等读者开放日的多元体验 ,深度感受阅读与文化的交融 。

内容来自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